艾灸的起源及记载。
艾灸,中医针灸疗法中的艾灸,是由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过刺激经气活动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,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
无论何时说一件事能走多久,首先要看它是如何产生的,它是否有用,是否能经过时间的考验,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艾灸的知识;
1、古代。
灸法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,但由于其用火,因此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。古代人在煨火取暖时,因偶然被火烧伤而发现,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,可减轻某些疾病。因此,古代的先民就采用了火烧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来缓解疼痛,灸法从此产生。
灸法使用的原料,Z初是一般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等,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,从各种树枝的灸发展到用草的灸。
在古代,艾草又称冰台,古人在占卦前,制冰取火,以艾为引,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气氛中,巫师将龟甲兆纹与人体血脉进行了模拟,思考了中医的火论和气论。随后,经过不断的实践,人们Z终选择了既易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,从而产生了艾灸。
2、春秋战国。
艾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。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,有这样一个词:一个人躺在床上,腹部放一撮草,很像艾灸保健的示意。此外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也记载了许多灸法,其中有用艾包裹,用艾灸治疗癫痫,让它腐烂的说法。同时,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官能》也有针不为,灸所宜的记载。
艾绒主要用于施灸。《孟子·离娄》一文中说: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,苟为不蓄,终身不得,说明艾灸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具规律。
3、两汉三国。
张仲景,东汉医家,提出了阳证宜针,阴证宜灸的观点。《伤寒论》中,关于灸法的内容有十几条,很多条文都有可火、不可火的记载。三国时期出现了继先秦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之后的另一部灸法专著——《曹氏灸经》,总结了秦汉以来灸法的经验。
4、唐宋时期。
唐朝韩愈的《疟疾谴责》诗云:灸师施艾柱,酷若猎火围。说明唐朝已经有了灸师这个专业的美誉,此时灸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由唐代孙思段编辑,倡导艾灸与药物相结合,包括多种隔物灸法。
宋史记载:太宗尝病急,帝往观之,亲为灼艾,太宗感痛,帝也取艾自灸。可见灸法在宋代宫廷中得到了重用。欧阳修《灼艾帖》、李唐《灸艾图》的出现,也证实了灸法在宋代的广泛传播。宋代窦材所写的《扁鹊心书》,更是我国Z早记录用麻醉法施灸的书籍,
这张图是南宋时期的施灸图,一个灸师又给一个老人施灸,可见在宋代艾灸已十分广泛。
5、明清时期。
针对古代流行的艾叶性寒、有毒的观点,明代李时珍根据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纠正。他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:艾叶可以取太阳真火,可以回垂元阳……艾灸可以通过经络治疗,治疗100种疾病和疾病的人是康泰,它的功效也很大。
清朝,由于统治阶级被封建礼教所束缚,道光年间以针刺火灸,究非奉君所宜为理由,下令停止在太医院使用艾灸,导致艾灸衰退。与此同时,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,艾灸已经进入停滞发展阶段,但由于其简单、安全、疗效突出,可以在缺药的民间流传下来。
6、现代时期。
在现代社会,国家关心人民的健康事业,呼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,艾灸可以重生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灸法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,灸养生以其自然、经济、效果显着的特征成为时代的大需求。